在乡土中国,乡亲、乡情、乡景、乡音,最能唤起人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悠远绵长的乡愁。乡愁既是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无比眷恋。那片生之育之的乡土深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,那里有悠久的历史、深厚的底蕴、民族的骄傲,是民族兴旺发达、文化繁荣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。对乡愁文化的发掘和梳理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追寻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:“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”讲好“乡愁故事”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乡村振兴,是新时代的热切呼唤和历史使命。由巴马瑶族自治县社科联主编的“巴马乡愁故事”丛书的出版正是对时代呼声的有力回应,品乡愁韵味、发时代之声,彰显了编著者高度的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、文化情怀。
“巴马乡愁故事”丛书,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实施的“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(2019-2021)”项目之一,由巴马瑶族自治县社科联编辑出版,包括《暧暧的村落》《悠悠的民俗》《潺潺的河流》三卷。翻开这套装帧古朴素雅的丛书,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,浓醇的乡愁在心中荡漾,读至动人处,泪水竟忍不住往下流。感动之余,我认为这套丛书呈现出几个特色和亮点:
一是立意新颖,多维度展现了巴马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。巴马乡愁文化源远流长、丰厚多姿,古朴村庄、潺潺河流、多彩民俗是寄情乡愁的文化场。“巴马乡愁故事”丛书别出心裁地选取最能承载乡愁记忆的“村落”、“民俗”、“河流”作为叙述对象,从三个维度立体展现了巴马的小桥流水人家、壮风瑶韵、乡土味道,从中可以领略巴马那方水土的神奇魅力,体会巴马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二是地域色彩浓厚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。巴马是镶嵌在桂西北大石山区的一颗绿明珠,是名扬四海的世界著名长寿之乡,山清水秀生态美,洞奇物美人长寿。这里不仅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,还有特色鲜明的长寿文化、歌圩文化、密洛陀文化、铜鼓文化、民俗文化、饮食文化等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形态。作者以深描的方式,将依山傍水翠竹掩映的长寿村、碧波荡漾的盘阳河、诗性写意的命河、摇曳生姿的吊桥、古老神奇的铜鼓、造型别致的壮族干栏、怡然自得的百岁老人、浪漫多情的小城夜歌圩、历史悠久的番岭山祝著节、三年不落夫家的壮族婚俗、源远流长的补粮习俗、风味独特的黄花腊味饭、火麻汤……融会成一幅浓墨重彩活色生香的文化图景,极大地彰显了巴马的地域色彩、文化特性和文化魅力。
三是乡愁叙事中彰显传统文化精神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:一是突出表现长寿文化的精神内核。在巴马乡土社会,仁心善举至寿的理念深入人心、代代相传,形成了行善施舍、助人为乐、守望相助、睦邻友好的淳朴民风。光绪帝赐予巴马那桃乡敢烟屯长寿老人邓诚才的“惟仁者寿”牌匾正是巴马长寿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。二是弘扬尊老爱幼的孝道文化。在巴马四代同堂、五代同堂屡见不鲜,尊敬老人、孝敬长辈的孝道文化辈辈相传,至今仍保留着备寿棺、为60岁以上老人“补粮”等传统习俗,充分体现了良好家风和传统美德。三是展示“人敢拼命,山河听令”的拼搏精神。在上世纪70年代,巴马龙田村男女老少不怕流血,攻坚克难用一年时间削平8座小山,填平20余道深沟,搬掉上百万立方米岩石,在条件恶劣、怪石嶙峋的石山片区建起了新式村庄,创造了“人敢拼命,山河听令”的龙田精神。“龙田精神”正是巴马人不畏艰难险阻改天造地征服千山万岭的生动写照。四是表达了豁达开朗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。尽管巴马生活条件艰苦,但人们始终秉承豁达开朗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,保持平和心态,在青山绿水间诗意栖息,演绎着长寿的不老传说。正如书中所言:“长寿与贫困没有必然的联系,最重要的是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坚忍不拔、不断改变生活的精神,对自己、家人、社会和自然的爱惜之心。”从中,可以深刻领会巴马长寿的奥秘。
全文情感朴实真挚,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眷恋之情。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常常以小见大,平中见奇,于细微处见真情,从而能够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,触动人心,具有一种感人肺腑、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。这正是该书独到的艺术魅力。(作者单位:巴马县社科联)
上一篇:我为群众办实事|防城港市社科联建立首家市属科普基地
下一篇:最后一页